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,不是韩信,不是赵括更不是马谡,而是从君主,从刘邦的角度来谈一谈。这是一个假命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假命题呢?
因为韩信和赵括、马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,"汉中对"的纸上谈兵根本就没有令刘邦重用韩信。韩信被刘邦败为大将军并非因为其兵法,而是因为萧何力荐,但此时的大将军韩信并未进入刘邦集团的权力核心。
一.韩信为何被拜为大将军?
韩信本是项羽手下的士兵,逃到了刘邦手下试图出人头地,但无亲无故又无军功可证明自己的情况下,韩信连和刘邦搭话的机会都没有。
韩信并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脑袋,在这种情况下,他找了两个人为自己代为引荐,一个是滕公夏侯婴,还有一个是萧何。
夏侯婴是刘邦的马车夫,在整个《史记》中他的出场次数极为频繁,是刘邦从沛县到巴蜀的老下属,深得刘邦信赖。
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之一(还有一个是张良),在巴蜀之地时期,萧何有所作为,把穷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条,是刘邦手下的二把手。
也就是说,韩信找了两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来引荐自己。那么,引荐的结果如何呢?夏侯婴引荐韩信后(这是第一次引荐),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小官,萧何引荐韩信后(这是第二次引荐),刘邦对韩信不做处理。
由此可见,刘邦是不吃裙带关系这一套的,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。在萧何引荐之后,韩信深感在汉王手下也无出头之日,于是决定连夜逃跑,换一个"有眼光"的老板,萧何得知此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,就赶紧去追韩信了。
刘邦手下的人就给刘邦报告,"丞相跑了!",本来就被封到了穷乡僻壤,子房回去找韩成了,萧何又半夜跑路了,刘邦这汉王做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。
没多久,萧何就又回来了,刘邦那是一个又气又喜,追着萧何一顿打骂,才知道萧何是追韩信去了。这韩信究竟是何方人物,能让我的丞相不顾一切去追他?刘邦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了韩信的不一般之处,但仍然不太重视。
萧何告诉刘邦,封韩信为将军仍然不够,要封大将军才行,而且得沐浴更衣,把排场弄大一点来拜将!
刘邦听得是不以为然,但看萧何一本正经的样子,也就照做了。此时的刘邦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实力再击败项羽,封韩信为大将军也不过是为了稳住萧何罢了。
二.被封为大将军后,韩信受到重用了吗?
很遗憾的是,虽然韩信的"汉中对"让刘邦感到非常惊艳,但刘邦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相信别人的空口白话。"还定三秦"的过程中,韩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个"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"的计谋,至于具体实施,都是由刘邦亲自带兵完成。
换句话说,刘邦根本就没打算把兵权放给一个毫无战绩的年轻人,可见韩信虽然顶着大将军的名号,但仍未被重用。
彭城之败后,刘邦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"论打仗,他真不是项羽的对手!"这样的情况下,刘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来征募可以击败项羽的人才。
张良为刘邦推荐了三个人,韩信、黔布和彭越,得此三人可得天下!到了这个时候,刘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权给韩信,让韩信自己带一只军队作战。三.刘邦把获胜的筹码都压在了韩信身上吗?
答案又是否定的,楚汉战争的筹码,刘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。楚汉战争有两条线,第一条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对峙,从荥阳到南阳,刘邦虽然总是被击溃,但他确实是一直在和项羽的主力部队作战,牵扯住了楚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。
另一条线是韩信灭魏、代、齐、燕、赵,开辟第二战场,与刘邦、彭越、黔布一起对项羽形成包围夹击之势,最终奠定楚汉之争的胜利基础。
乍一看,韩信似乎很受重用,但实际上刘邦仍不相信韩信。韩信每一次打了胜仗,刘邦就收走其精锐,令韩信用新兵继续进攻。
井陉之战,韩信用三万新兵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,潍水之战,龙且带着他的二十万大军被韩信打得溃不成军。
从魏国到齐国,韩信的军队从三万打到三十万,还不包括抽调出去支援刘邦的军队。换句话说,刘邦就没想过韩信能赢,本来韩信只不过是刘邦的一招后手,没想到这家伙太能打,把暗棋活生生给打成了主线。
刘邦善于听取意见,但不代表他会盲目听从,韩信从被夏侯婴举荐开始,到萧何,再到张良,三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先后举荐韩信,刘邦仍然只给了韩信一只偏师,这说明,刘邦从不把胜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,他信任的始终是自己。
即便后来,韩信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,但在和项羽正面对抗的战场上也始终是刘邦自己在坚持。所以,韩信就算是像赵括那样"纸上谈兵"的庸才,刘邦也不会一败涂地,至少不会被庸才拖后腿。
"不要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",这就是刘邦启用韩信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。相比较之下,赵国君主就是将整个赵国希望全交给了赵括,结果最后一败涂地,一无所有。
诸葛亮过于信赖马谡,虽然刘备死前多次告诉他马谡不可重用,但他还是重用马谡。如果是刘邦,那么可能就不会输得这么惨,因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,是为愚蠢。
小结
韩信的军事天赋不可否认,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兵仙的也仅此一人。但赵括、马谡的失败导致国家整个一蹶不振,除了其个人的能力不足之外,统治者和领导者的识人、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